張仁和 主編

正念(mindfulness)源於佛禪,自1980年代於北美興起,甚至成為新一波的心理治療學派。不僅如此,各大醫療機構和教育場域中皆有所推廣,並在學術領域中蓬勃發展。近年來對於正念的研 究,更是涵蓋各大心理學領域,諸多心理學知名期刊,均對此議題推出特刊(special issue),像是《Psychological Inquiry》(2007 年與2015年)、《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2008年)、《Emotion》(2010年)、《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0年)、《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3年)⋯等。此外,在2010年,也有了正念研究自身的學術期刊《Mindfulness》,並且也快速收錄於社會科學引用索引資料庫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而在臺灣,正念也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目前累計的相關協會、學會等推廣組織已有數十個,並且也在台灣舉辦了諸多大小型的研討會。然而,相對不足的地方在於,至今於台灣較少有甚為系統性對於正念研究與應用的探討。據此,本次特刊也於此進行一次統整性的討論,從各個角度探討正念研究之實踐、發展與反思。

在經過嚴格的匿名審查後,最終有四篇專文收錄於本期特刊, 涵蓋的領域從微觀的正念腦科學,係由吳治翰、陳豐慈、林季燕及張育愷所寫之「正念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事件關聯電位與功能性磁共振造影之近期研究回顧」一文中,系統性地探討了近期正念與心理健康在大腦電生理訊號的特性跟意義。而到文化宏觀之華人本土儒道傳統,則由連韻文、鄧善娟、任純慧與祁業榮所寫之「禮樂傳統最優意識經驗的進路:雅樂舞身心功效初探」,分析並反思現下正念活動之限制,並且以雅樂舞切入正念理論跟實作層次之可能突破。

不僅如此,在實務層面上,亦有兩篇專文,分別聚焦於最為重要的實踐場域:「臨床」與「教育」。在陳秀蓉、彭大維與吳伃玄所寫之「回顧台灣正念效果研究與臨床應用:實證與實務的反思」 一文中,則進行了在台灣正念與臨床研究之後設分析,仔細檢視了在台灣正念研究的效果以及臨床意涵。而由黃鳳英所寫之「從正念療癒機制論述臺灣正念教育發展」,深刻探討正念教育之本土調整以及延伸,並且以個人建構正念學程之經驗,提出諸多對於正念師資培育與訓練的建設性建議。

整體而言,這四篇文章各從不同面向與角度探討正念理論和應用的影響,且深具台灣在地反思和啟發。很榮幸地身為此次專刊主編,於此誠摯地跟您推薦這四篇大作,並期待這些文章能讓台灣正念研究在質與量上均有更正向的發展。

(撰稿人:張仁和,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員民族學 研究所助研究員、合聘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華藝全文下載>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Navigation